校友风采

我院地理系1989届校友三十年重回母校再聚首

发表于:2019-08-02 阅读:

三十年前,我们相识于雁塔之南
同窗共读,让地理成为一生的情结;
三十年后,我们再聚终南山下
共叙昔日情谊,共谋母校发展。

 

 

 

7月27日上午,我院地理系1989届校友重返母校,齐聚长安校区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毕业30周年校友返校日”联谊活动,共叙昔日情谊,共谋母校发展。

 

在终南音乐厅,我校校长游旭群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他指出,30年来,校友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传承、弘扬着西部红烛精神,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也为母校增添光彩,母校为校友们感到骄傲和自豪;30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几代师大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各位校友鼎力支持的结果。他代表学校并向所有关心支持母校发展的各方校友,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院地理系1989届校友、北京市京源学校副校长雷锋利代表校友发言,他深切回忆了在师大求学的点点滴滴,并表示正是由于师大人淳厚坚毅的精神和励志敦行的情怀,成为他30年来坚守基础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同时他与地理系89届全体校友一起为母校献上书法作品《师说》。

 



参加完学校组织的庆典活动,老同学们穿过既古朴又现代的图书馆,穿过草木葱茏的校友林,一路欢声笑语结伴走向文汇楼——这里是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坐标地。

 

在学院301会议室,党委书记李晋东、副书记郝高建,副院长郑海博、李晶代表学院对此次返校的校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受同学们的委托,学院也邀请了时任领导、代课老师武裕仁、马耀峰、任志远、李春琦、延军平、杨东朗参加座谈会。师生相见,没有丝毫的陌生与距离感,一段故事、一段回忆,关于三十年前的求学记忆被完整串联起来,场面温馨笑语不断。

 


每一名同学都作了发言,大家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感谢师大的浸润与培养,感谢老师的言传与教诲,让“地理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情结”,做好教育者,做好地理人。

 

 


学院还为每一名同学精心准备了一份纪念品——来自30年前入学时的学籍卡。时光荏苒,在当年青涩的黑白照片的映衬下,如今的同学们多了岁月的历练,更多了对母校、对教育、对地理的理解。

 

带着这份理解,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仍然辛勤耕耘着、奉献着,做一名有地理情结有家国责任的师大人,正如雷锋利在发言中所言:春华秋实,殷殷学子志存高远;妙手华章,煌煌伟业铁肩担当!



在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地理系1989届学生 雷锋利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八五级地理系2班班长,雷锋利,现在供职于北京市京源学校,一所15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担任副校长。

非常感谢学校在数千名的优秀校友之中,把这个荣誉给了我。或许因为30年来依然坚守基础教育行列,做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的缘故吧。我斗胆的说,学校选择了我,正是选择了陕西师范大学建校以来最最重要的初心: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有希望。因此,我来了!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校友们,我相信今天是陕西师范大学最为盛大的节日,久违的大学校园,久违的古都长安,30年后,我们激情的回来了!

人生如同一部电影,每一个过往,在你经意或不经意间,无论你是认认真真的思量过、不遗余力践行过,还是你悠然自得的对话过,胶片上永远有你能够找回的场景,故事里有鲜活的人,有灵动的事,你我她都是这部电影的主角,我们共同演绎了的那段激情岁月……

34年前,我们满怀喜悦的走进了大学校门,我不敢说,那时候我们的梦想有多么的高远,但是我敢说的是,我们在座的所有校友,那个时候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啊!是成百上千的昔日寒窗苦读的中学伙伴,帮助我们冲出重围,把你我推进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大门,而他们只能望其项背。

四年很短,但是那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曾记得,有多少俊男少女,在那座1956年建造的屋檐翘顶的母校标志性的建筑物里博览群书,虽然面积仅仅只有32000多平米,但是,那里是我们的大世界(说到这里,同学们应该猜出来了吧,对,就是)——图书馆,在这里翻阅着读不尽的有字之书,这里构建了我们内涵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金屋,使我们的人生走到今天步伐依然坚毅的知识泉源。

我依稀的记得,那一年,为了聆听和一睹演讲大师曲啸、李燕杰先生的风采,生生的把联合教室的门给挤掉了。为了看一部007电影,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买的是站票。

我们清晰的记得,大众评委给予母校一个美称叫“吃饭大学”。师大的饭的确好吃。对于当时的我们,有很多同学还处在营养不良的半饥饿状态,更是如饥似渴。在这里我们收获了丰硕的知识,品尝到了温饱的滋味,练就了健强的体魄。不仅如此,有不少有“远见”的同学,不愿虚度华芳,利用挤出来一大段时光,在这里续写了康桥之恋,谈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爱情。各位校友,当年在紫藤树下,你给许诺的那个人,或者他许诺给你的那个人,无论是陪你走到了今天,还是你已经慷慨的赠人玫瑰,3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要祝福你,没有虚度年华。

昔日,我们以师大为自豪,今日,母校以我们的坚守、我们使命担当而倍感荣耀。

校友中,有不少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或者权威,还有一大批正在谱写着新时代虹烛精神,仍然牢记初心坚守在基础教育行业里,耕云牧月,乐见桃李满乾坤。今天,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我难以一一表述,也不敢妄顾评论,仅列举熟悉的1、2例。

记得罗斯福曾经说过:“杰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赋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发挥到最高极度的人了。”

我们班的刘彦随,研究员,博导,供职于中科院,身披多个战袍。30年来,他心无旁骛、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农业与乡村地理学领域的研究,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带领千余名专家学者开展精准扶贫理论、政策与模式的研究,被誉为“21世纪最有意义的上山下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成就,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

刘彦随是89年所有毕业校友中有突出贡献的冰山一角。下面这位同学将是我们所有校友的大山。

李占梅同学自从89年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坚守在青海高海拔地区,踏实工作、不为名利,30年在人生的长河里并不算长,但是30年为国家教育事业固守少数民族地区这块教育高低,她无怨无悔。她本可以到西宁市去工作,但是她选择了留下。我曾经问她:苦嘛?她说:习惯了。我说:为什么这么拼啊?她说:这里的条件虽然比不上大城市,但是,我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孩子教育我需要努力。

我想这就是陕西师大人的淳厚坚毅的精神!

如果说那些成就卓著的贤达“做最好的自己,把优势发挥到极致”,那么,向李占梅这样的好校友、好同学,他们用生命捍卫的是做人的良知,做教师的本分,坚守的是师大人厚德、积学、励志、敦行”情怀!

如果说“素质教育”四个字一度成为政府工作报告、教改文件、教师文案上的“热词”的话,那么,我要说,陕师大当年的地理系教学模式就是今天素质教育的范式。进秦岭、寻楼台、穿越断裂带、天府之国看水文、窑洞听民歌、葛洲坝看泄洪,这样的探究与挑战的实践教学的活动,让我们眼界开阔,地理教学把整个世界变成学习的课堂,我们真切的体会到社会即教育、教育要实践、知行要合一的教学观。

10多次的校外综合实践学习,除了学好学科知识之外,我越来越喜欢上了精美的砖雕、镂空的木雕与石刻,我站在那些经典碑文、匾额、名言佳句前发呆,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字成为我永远读不完的书,在以后的书法创作与研究中,渐渐地把琢磨欣赏“甲金篆隶草楷行——汉字七体”作为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如果没有在地理系学习生活的经历,我难以与挥毫泼墨结下不解之缘。

近二十年来,我探索诗歌创作,潜心于书法学习研究与创作,同时,我先后参与数十场公益活动,也获得了全国第三届《我们与你在一起》大型诗歌公益活动先进个人。

2017年在我的感召和参与下,身边的几个朋友自筹资金在北京成立了《陕西华山励志助学基金理事会》,落地在我的家乡始建于177年前的云台书院,今日的华阴市华山中学。先后资助了52人次,每年邀请部分受助学生到一线城市、知名院校研学旅行,构建贫困励志孩子的愿景,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大学梦想。已经毕业的两届受助学生,40%考上一类本科,60%的考上二本大学。

通过做公益,我的身边充满了玫瑰的馨香,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片爱心,点燃一个希望,无数个希望,会让整个世界发光。

就在11天前,我关注到了“西部红烛陕师大 翰墨清香写新笺”2019年手写新生录取通知书开笔了。十四年,年年如此,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笔礼”,重视汉字书写、聆听老教授教诲,传承陕西师大“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和“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传递的是一份真挚情怀、一份催人奋进的力量,体现了母校铸魂育人、薪火相传的师大精神。

尊敬的各位学校领导、各位教授、各位老师,今天的母校,在您们的严谨治学、礼教致远、科学规划下,学校实现了华丽转身。学校已有雁塔、长安两大校区,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地面积2800亩,全日制在校生36000余人,22个学院,68个本科专业,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工程硕士9个领域)。教科研成就更是不胜枚举。

虽然,在座的各位校友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光,但是,我们会毫不吝啬的为母校倍感自豪与欣喜。

常言道,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各位校友,30岁时,我们处在螺旋式、跳跃式地立业创业阶段,40岁的我们人生轨迹到了高峰,领略无限风光的黄金期,今天50岁的我们,人生正处在相对高位平和状态。处世游刃有余,更加清醒更加平静,享尽工作的快乐,乐享悠然至善的生活,因为50岁的我们,正少年!

各位校友,常回来看看,这里是你我起飞的甲板,也是你我宁静致远的港湾。我们衷心的祝福我们的母校,为师之师的责任依然艰巨,铁肩担道义,迈步从头越,再攀新高点。

终南幽幽,雁塔相伴,曲江流饮,薪火相传。春华秋实,殷殷学子志存高远;妙手华章,煌煌伟业铁肩担当。三尺讲台写人生,百年大计开新篇。陕西师范大学“教师的摇篮”美誉永流传。为此,我带来一幅书法作品,节选的是韩愈的《师说》片段,为师有道,学思有源,赠予母校以表达一名校友的真诚祝愿。

附诗一首:

《遇见30年》

(雷锋利写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85级大学毕业30年见面时)

 

30年的人生,

在攀爬中显得漫长,

在回眸中何曾不是短暂。

30年前,

烈日见证了,

我们挥手而别,

道一声:兄弟珍重,

说一句:姐们吉祥,

不约而同的说,30年后,

我们还是青年!

30年峥嵘岁月,

谁没有坎坷,

30年激情燃烧,

谁没走过泥泞,

如今在不同的领域,

你是贤达,

我也是脊梁,

喜悦深深的镌刻,

在你我的脸上。

 

如今,

带着牵挂,母校我来了,

带着期待,同学再见了。

彼此牵一牵,

曾经多少次在梦中想牵手。

给彼此来一个,

那年道别时,

没有来得及的拥抱。

 

今天,

别再犹豫,

张开你的双臂,

敞开你的胸怀,

给老师一个拥抱,

给大学的校园一个热吻,

给彼此一个衷心的祝福,

我们是真正的青年!

 

我们期待下一个30年的到来,

或许你说这是妄想,

其实科学已经找到长寿健康的解码。

母校、校友,

我还想见到你,

无论你颤颤巍巍,

还是满口铁齿铜牙,

给彼此一个点赞,

再祝福下一个30年! 

 

 

三十年的故事

三十年的回忆

给彼此一个祝福

为母校献上一份祝愿

祝亲爱的同学身体健康

祝亲爱的母校蓬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