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14年12月20日下午,北京凤凰台酒店,数十位陕西师大校友,代表着中文、数学、政教、历史等10多个新老院系,年至古稀的老人、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们和90后新人类(呵呵),欢聚一堂,共迎新年。
从12月5日开始筹备,到20日下午北京校友2015年新年聚会举办,半个月的时间,20位筹备成员完成了大家的一个心愿:感恩母校,温暖同行。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使得那些曾经亲近、熟悉的人们再度聚首变得更加容易,也使得穿越时空的挽手同行具有了现实的可能。师大门下在京的3000蜡烛中的这些人的一次聚会,有可能开启一个阿里巴巴大门似的期待,那就是:回来吧,亲爱的校友。
92级中文系的王俊,看似柔弱的学妹,在这些日子里承担了聚会的的许多工作:撰写文案、寄发邀请函、收款、统计、种种联络和协调......感恩母校、温暖同行的主题,是自于她的创意火花的一簇。才华、勤奋、以及对校友之情的忠诚是暂时能想到的对她的溢美之词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只能汇成简单的一词------感谢。
82级数学系学姐陆忠华则更使我们感喟。陆学姐的简历令我等学渣校友“惊秫”,仅是国家自然科学方面的奖励就拿到手软。我们都尊重而亲切的称其为科学家。她同样在各个方面体现了严谨、重情的人格魅力。作为“学长分享”的内容之一,陆学姐如同面对一次重要的科学演讲般认真的组织了自己的PPT文件,不善言辞的陆学姐用实际行动升华了我们对于专注、执著、认真这些看似抽象的生活哲理的理解。在纷纷抱怨失去了信仰和偶像的年代,我们在校友中、学长、学姐中却能找到不少和陆学姐一样的益友良师。倘若我们曾在校园中以年轻的轻慢、浮躁和浅薄的犬儒错过了对于朴素真理的崇拜,这一次,当再次相聚时,我们真正应该以有这样的校友而骄傲,以有这样令我们骄傲的校友而得到学习的机会和受到鼓励、获取自信。
对于73岁的校友王欣来说,参加这次聚会的心情和态度一定不像其他小校友们心中的“可有可无”。1959年,她进入大雁塔下的那所校园时,大门上还悬挂着“陕西师范学院”的门牌,而在大学最后一年换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名称后,她和同学们多次在那门口去拍照留念。当这位妈妈校友指着投影上的老照片为我们去一一介绍每一个珍藏的回忆细节时,我们也许无法猜度那所凝聚着她青春、爱情、理想的学校是怎样令她魂牵梦绕,但相信,那一刻在座的校友们心中会泛起感慨的泪花。她的老伴也是师大校友,已遗憾离世,儿子付江则是91级旅游环境系校友,也是这次活动现场主持人之一。一家三口两代师大人,跨越半个世纪的师大情愫,书写了母校学子一个经典浓情的记忆。
殷茵学姐是北京校友中的知名人士,为这次聚会提供了不可不多得的支持。这次活动由校友自发动议和组织,作为北京校友会秘书长的殷学姐的支持给筹备小组巨大鼓励,成为活动顺利组织和完满举办的关键。殷姐积极关注和参与了活动全程,提供场地支持,个人还赞助了名贵的红酒。而殷学姐时而吴侬软语时而关中豪气的风采也令学弟学妹们倍感开怀和亲切。以校友身份参加聚会的北京校友会王鸿冰会长和王平副会长百忙之中莅临,也使筹备小组深感鼓励。
78级数学系校友鲁百年,早已是所在领域里的知名专家,对校友事业深有感情。目前北京校友微信群和qq群都是他一手创建。是这次活动筹备小组的精神领袖。这次活动前的几天他刚刚做完肠胃息肉手术,这种低调深沉的作风和情怀也使学弟学妹敬重不已、叹为观止。
88级中文系的几位女同学,早早的来到会场,却是聚会中坐在饭桌前时间最少的几个。大气磅礴的张秦作为主持人要在这场4、5个小时的活动中忙前忙后,常雳、程红丽一直在前台忙碌接待,由于负责收费,程红丽被哈怂男同学虐称为“招财猫”(偷笑)。常雳赞助的自己家族的青海名特产品沙棘酒和饮料,在餐桌上别具风味,本来准备由我交待给主持人为这些酒水专门做个简短推介,却也在匆忙中忘掉了,在此隆重致歉啊(汗)。
85级政教系校友李耀君多年致力于国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推广,这次活动中为会场题字,也为活动节目提供了墨宝作为奖品。多年的传统文化的濡养所形成的谦和儒雅的言行举止,成为聚会一景。
92级政教经管的金光勋,身为外企高管,却甘愿成为筹备工作中的“小兵”。由于事先要赞助的东西未能按时到达,他又匆匆购买了正宗韩国泡菜;有心人光勋,除现场食用的之外,还准备了可供每位参会校友带走的数量。不仅如此,他还承担了摄影、送校友的工作,是这次活动的隐形斗战士。
88级中文系的马知遥是天津大学教授,作为聚会的唯一外地校友,对于活动的遥远召唤,他的解释是,这是一次自己人的约会,是自己的事,不存在距离也不存在是否有时间的问题。他精心制作的由他和夫人及女儿朗诵的为此次活动所写的诗歌在活动开始前已有部分分享,但亲聆时更有现场的感动。活动的第二天早上6点多,他匆匆起床,在寒冬的早上留下诗歌和一个充满对校友的爱的背影,赶回天津。
不必说王平副会长酒意微醺时为校友们临场的素描如何惟妙惟肖,也不必说97级文学院范萍学妹那摇曳夺目的舞姿如何令年老色衰的男学长们感叹上学太早,更不必说那些阔别的欣喜和拥抱,那些把酒言欢的记忆重温(此处省去好几千字),单是邀请函中王俊的那首开场小诗,会令我们在回忆的大门驻足良久:
我们在时空交错中再度重逢
在忙碌奔波中相互鼓励慰籍
师大承载了我们一样的青春梦想
北京见证了我们一样的创业甘苦
让我们---在这个期待春天的日子,
握手,欢聚,同行
我相信那些很伟大的人也会在心无旁骛的征途上向着远方的记忆回眸和礼赞,我相信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会给他也许平凡的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同行者致以感激。青春已经凋零,但记忆的花盛开如昨,这是遥远过去的你对于今天的希冀和祝福,你可曾记得?
校友、同学不仅是我们走进记忆的桥梁,作为同行者,他们更是渡我们奔赴彼岸的舟楫和帆桨。在更加体现社会文明水平的公民社会到来之时,由那些熟悉和亲近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开展情感的、公益的活动,渐成风气。这个社会理性也是我们这些校友能够坐在一起、欢聚一堂的理由。一个健康的社会肌体,是由那些健康的社会因子构成,它们体现情感、信任、参与、快乐和种种既符合文化传承的特点又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正能量。

陕西师大北京校友欢聚共迎2015新年

73岁的1959级化学系校友王欣参加聚会,左为其子1991级地理旅游系付江;
85级政教系校友李耀君为校友母子题字

在京中文系校友

数学系78级校友鲁百年做“学长分享”

数学系82级校友陆忠华做“学长分享”

中文系88级校友马知遥做“学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