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 赵晓东:向阳而生,逐梦而行

发表于:2025-03-20 阅读:


赵晓东,中学历史高级教师,2006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东莞高级中学教研处副主任。在十八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教育有情怀。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关注知识和能力,但今天,教育已不是精英的专属,笨鸟也有矮树枝,对学生而言,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关键。作为人文学科之母,历史教育应“潜心以史育人,润泽学生人生”,用真的历史,美的方法,滋养善的人格,帮助学生寻找幸福生活的密码,让学生的精神站立起来。这一直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第二,教学有追求。我深耕课堂教学,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价值引领缺失等问题,我致力于打造“有目标引领、有方法渗透、有细节渲染、有灵魂烛照”的“四有课堂”。我注重凝练学习目标,在核心目标的引领下,精选历史人物、历史细节,营造历史情境,创设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求真、向善、尚美,通过回望历史中的人,滋养现实中的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厚植家国情怀。

第三,教研有收获。我潜心教研,以研促教。我热爱教研,持续研究,参加工作以来,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发表论文13篇,参编著作6部,在市内外开设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40余节,主持并参与省市立项课题6项,研究的重点经历了从虚拟人物到历史人物,从历史细节到双题教学,从高效课堂到核心素养的迭代升级,紧跟课改潮流。通过研究,我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优秀青年历史教师,东莞市学科带头人,广东省毛经文名教师工作室优秀学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发挥了较强的辐射引领作用。


教学成果



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发表论文13篇,参编著作6部,在市内外开设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40余节,主持并参与省市立项课题6项。

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优秀青年历史教师,东莞市学科带头人,广东省毛经文名教师工作室优秀学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导师。


教学思想



作为人文学科之母,历史学科天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蕴含着丰富的涵养学生素养的优质有机肥,可以带给学生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但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却存在重分数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误区。针对这一误区,在平日的历史课堂中,我坚守“用真的历史,美的方法,滋养善的人格”的理念,通过回望历史中的人,滋养现实中的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帮助学生寻找幸福生活的密码。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多年来,我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即关注历史人物,善用历史细节,打造有目标引领、细节渲染、方法渗透和灵魂烛照的课堂。学生在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中,汲取历史经验,感悟人生智慧,助力终身发展。


教育故事


《向阳而生,逐梦而行》

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我担任某班班主任。这个班级学生不仅选科组合丰富多样,而且学情千差万别。有的因个性张扬而闻名,有的因缺乏自信而自卑,还有的困于迷茫与焦虑的情绪漩涡之中无法走出。面对这样的窘境,困惑之余,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走近他们。

陶行知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好的教育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真是什么?我想真是科学知识,也是人生道理。生活,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最不能放弃的就是希望。生命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还拥有勇气,只要你不放弃希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于是,在新学期的第一堂历史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开启了“找寻真实的孔子”的探索之旅。我引导同学们探索孔子的出身、长相、事业、贡献等,使他们明白,孔子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不是不可触摸的圣,而是一个普普通通、可亲可近、温厚敦实的邻家爷爷。孔子出身卑微,长相可能也不出众,最初从事的事业也配不上成功二字,但这并不妨碍他成名成家,彪炳史册。这些成就的获得,是因为他比普通人多受了一些挫折与磨难,多付出了一些专注、勤奋与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悟到“至圣”也是在困厄与磨砺中产生的。这或许只是一堂普通的历史课,但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滋养了孩子的心田。正如该班的胡同学写给我的毕业留言中提到:“你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真诚与友善,包容与理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我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从历史课堂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历史课堂让我从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变得更加勇敢,让我对未来不再恐惧。”我想,这正是历史教育的价值与魅力。

好的教育要教人教己,共赴美好。美好不只是美丽的外表,美丽的内心,更是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期许。面对这群情况复杂的学生,我想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被关爱、需要点燃内心美好的期许。于是,每次走进教室前,我总是先调整好心情,告诉自己,不管遇到什么,都要情绪平和,不发脾气。与他们交流时,我总是先关心生活和情绪,再关注学习和成绩,多肯定,少责备。我鼓励他们写周记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心情,我精心组织班会课,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我提倡他们培养一项爱好,找寻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年时间转瞬即逝,当得知我因外出支教不能陪伴他们走过高三时,同学们不禁潸然泪下。他们送给我一个特殊的大礼包,打开大礼包,里面是四十多封用心写就的长信。从这些信件中,我收获的是满满的信任、感谢和不舍,更是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我知道,他们在慢慢地接纳自己,接纳生活,努力地成长!

教育路上,我们既受教于良师益友,也受教于学生,与学生共成长。这既是双向奔赴,彼此成就,又是一场美妙的教育传承之旅。心与心不期而遇,爱与爱深情传递,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吧。


原创:赵晓东

转载自: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


校友简介

赵晓东,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2级校友,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现任东莞高级中学教研处副主任。广东省毛经文名教师工作室助手,广东省首批优秀青年历史教师,东莞市中小学第一批高中历史教学能手。曾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高中历史优质课、优课、微课评选一、二等奖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