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冶慧琴:扎根三江源十五载,以教育谱写民族团结赞歌

发表于:2025-09-17 阅读:

校友介绍

冶慧琴,生于1986年10月,女,土族,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冶慧琴校友于2004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民族预科部,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05年起,她进入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攻读物理学教育专业,在校期间系统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除了专注学业,冶慧琴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先后担任学生会生活部部长和团总支副书记。这些经历显著提升了她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感,并因表现突出多次获得“优秀学生会干部”等荣誉。

2009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的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敬畏之心,踏上讲台,成为一名普通教师,十五载风雨兼程,始终扎根民族教育一线,以多重身份诠释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从普通教师到级部主任,从物理学科带头人到党支部书记,她用行动赢得了“青海省高原五一巾帼标兵”“青海省优秀支教教师”“省教育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更在师生心中树起了一座教育者的精神丰碑。

冶慧琴校友的成长轨迹,是一条从夯实基础到专业精进,再到躬身实践、服务西部的清晰路径。她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西部的基础教育事业。



01 初心如磐,情系西部

2010年,冶慧琴踏上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的讲台,成为一名物理教师。这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学校是2010年玉树地震后,青海省委、省政府为促进灾后重建,在西宁市异地建设的民族中学。

学校生源大多是来自三江源地区和环湖地区的藏族学生,95%以上来自牧民家庭。面对孩子们基础薄弱、汉语不熟练的困难,冶慧琴从未退缩,她将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内化于心,针对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钻研。她创造了 “知识系统化”教学法,耐心辅导理科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用爱心和专业点燃了牧区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冶慧琴课下辅导学生



02 爱心如雨,润物无声

在冶慧琴心里,学生就是自己的亲人。在民族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远离家庭,她深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他们的“第二家长”。她首次提出“全员育人导师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变化;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倾听他们的困惑,用自身经历鼓励他们勇敢追梦。

从大山走向名校,再从都市回归乡土,冶慧琴用言传身教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教育火种。她的一名学生曾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系。毕业时,冶慧琴告诉他:“你考上大学,不是为了让自己脱离贫困的家乡,而是要你帮助家乡脱离贫困。”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循化老家成为一名律师——“因为那里的百姓更需要懂法的双语律师”。


冶慧琴为学生缝补校服



03 使命在肩,勇挑重担

作为级部主任,冶慧琴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她每年策划的“级部文化节”成为校园盛事:藏族学生展示唐卡绘制技艺,回族学生分享传统美食制作,汉族学生表演经典诗词朗诵。

她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因贫困即将面临辍学的学生在她的帮助下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她组织教研组反复研讨课程重构、选课走班等新命题,为推动学校成为全省新高考改革示范校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冶慧琴同志带领党员教师冲锋在前,她说:“当下,我们党员同志们必须走在最前方……,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她组织高三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送教至“家”,录制微课、开展网络直播课,确保了毕业班学生在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


学生为冶慧琴献上哈达



04 荣誉满载,不负韶华

十五年的教育生涯,冶慧琴以突出的专业能力,获得了“青海省杰出教师”“青海省高原五一巾帼标兵”“青海省优秀支教教师”“省教育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

然而在她心中,最高的荣誉来自学生的成长。“其实,每一次前进都是学生成就了我。”冶慧琴常说。藏族学生旦巴昂当在感谢信中写道:“冶老师,很庆幸能成为您的学生,感谢您给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


冶慧琴获得“青海省杰出教师”荣誉



05 传承师道,培育新人

冶慧琴主动承担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通过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在陕师大“百校行”服务西部基础教育服务对接活动中,学校领导看望校友时表示,陕师大毕业生默默扎根西部基础教育一线,秉持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为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陕师大的宝贵财富。


冶慧琴指导学生做实验



如今,冶慧琴依然每天穿梭在校园里。

她记得2023年春天开学时对学生们说的话:“春天是花的世界,是一切美的融合,是一切色彩的总汇。新学期开始,意味着我们又将开始了新一轮的向着知识高峰攀登。”

这句话不仅鼓励着三江源的学子,也是她自己在教育路上不断攀登的真实写照。从古都西安到雪域高原,她用十五年的坚守,证明了教育是照亮民族地区孩子前行道路的那束最温暖的光。


供稿:陕西师范大学青海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