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 马尚文:永葆初心,书写一个民族的记忆

发表于:2023-11-13 阅读:

       近期,我校原中文系1987级校友马尚文的长篇小说《大河家》出版发行。《大河家》是首部保安族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填补了长期以来保安族文学中长篇小说的空白。作为一部题材纵跨蒙元、明清及当代,情节涉及中亚、青藏及河州,全景式反映保安族历史文化根源、脉络、演变和发展的人文题材长篇小说,马尚文校友以宏大的叙事构想、多维的写作视角,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情态,以时间的延伸性、生活的多面性及浓郁的生活色彩,映射出一代又一代的保安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生活印记,在纷繁芜杂的思想洪流中激浊扬清、坚守秉性的心路历程。并且他把悠久璀璨的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大禹文化、民俗文化连珠成串,展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从而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心和力量。


       作为保安族作家,马尚文注重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思考文学创作,目前已创作诗歌、散文等500余篇,而马尚文才藻富赡,笔底生花,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及高远的个人志向。


       上世纪70年代,懵懂的马尚文牵着父亲的手踏进保安山庄的学堂,开启了他的求学生涯。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拮据的年代,能够卸下男儿养家糊口的重担,无疑是极其幸运的。在马尚文的回忆里,小人书、连环画让他着迷,《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常常爱不释手。虽然不能甚解其意,但其中的故事让他如痴如醉,常常绘声绘色地给同学和家人们讲演。读书带给他的快乐和自足着实滋养了他整个童年,而爱读书的马尚文也终究没有让父亲失望。读完初中后,他顺利考入了中央民大附中,乡亲周邻们纷纷前来为他披红搭彩,真挚送行。望着父亲脸上的笑意,马尚文心里洋溢着自豪和自信,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知识改变命运,将来要回报生他养他的故土。当他走进学校偌大的图书馆,瞬间被难以名状的兴奋感攫住,像是一只刚刚学会展翅的雏鹰不知疲倦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那时候,马尚文被金庸笔下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情节、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自己心中也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想象着有朝一日要用自己的笔来描写故乡的往事。


       高中三年,匆匆一瞥,马尚文也如愿考上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开始接受正规的学科教育和专业培养。从文学的起缘、形式的演变,到体裁的成型、流派的特征,从诗经、唐诗,到宋词、元曲,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到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都成为他学习涉猎的范围。对马尚文来说,这些课程就像是一座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催迫着他成长前行,愉悦着他的精神世界。当然,他也读了很多文学巨匠的诗歌、小说等,他一次又一次被作者的思想和书中的情节震撼和感动。


       阅读小说、讨论小说,很大程度上帮助他提高了对小说的理解,加深了对小说的感情。马尚文还聆听了陕西著名作家的文学课。由于老家甘肃地域相邻、民风相近,马尚文校友对柳青、路遥、陈忠实等陕西作家有着天生的好感和亲近,他们的代表作《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是马尚文最喜欢的书籍,他们关于生命的理解、生活的刻画、语言的把控、情节的处理总能让他引起共鸣,激发出他文学创作的激情。他尝试撰写诗歌、构思小说,闯进文学社团,勇敢地分享他的文字作品,通过邮政筒投递诗歌稿件。上世纪80年代初期,马尚文的一首现代诗《河那边有座桥》在临夏《民族报》上发表,也是他的文学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和文学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阅读和写作成为了他生活的常态。大学毕业后,马尚文一直在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他的作品主要以以家乡和民族为题材,反映大河家和保安族的人文历史、地理风土和民俗风情。


       叶舒宪教授是马尚文在大学时最为敬重的老师。在马尚文创作《大河家》时期,叶教授给予了很多建议和指导,并为其作序。叶教授在序中指出《大河家》的三个突出特征:《大河家》是对多元一体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化表现;是典型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题材文学作品,文化特色浓郁;是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深情礼赞。《大河家》的文学和文化价值将在广大读者不断解读、不断理解中呈现出来。


       马尚文自始至终坚守创作初心,立足于给予他丰沛精神养分的文化土壤,坚持以故土和民族文化为作品题材,反映大河家和保安族的人文历史、地理风土和民俗风情,以真诚的笔触、朴实的视角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为渴望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人们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广大读者献上一场精神盛宴。



校友简介



       马尚文,我校原中文系1987级校友,曾长期在基层工作,擅长诗词歌赋,现已出版个人诗集《积石新韵》,创作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刊登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