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增加了地球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通过多种方式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我校杰出校友雷富民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鸟类学研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鸟类保护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公众参与鸟类保护,提高了人们对鸟类价值的认识,有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实现。
1983年,雷富民进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进行本科学习,在方荣盛教授的指导下,他对生物学有了深入的理解,本科毕业后,他继续留校攻读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在完成硕士学业后,雷富民又进一步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增加实践经验,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2000年,雷富民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并担任鸟类学研究组的组长。2009年,雷富民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在他的领导下,其团队在鸟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2014年,雷富民被推选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两年后,又被授予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
雷富民是美国鸟类学会的荣誉会员,也是国际鸟类学家联盟委员会的主席,他的工作为推动全球鸟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雷富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鸟类学科的多个分支,主要包括鸟类谱系地理学、鸟类鸣声行为、鸟类分类与系统演化、鸟类特有化与物种多样性保护、鸟类行为、生态与保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方面。这些研究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促进人类对鸟类的认知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雷富民带领的课题组在期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Parallel genomic responses to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and high elevation in East Asian songbir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分析19种东亚山雀的基因组,鉴定了近缘山雀种类为适应极端高海拔环境进行的平行演化程度,以及遗传多样性对平行演化的影响。雷富民课题组的研究对鸟类为适应高海拔的极端环境而进行的基因组平行演化提出了新观点,也为检验杂合度水平是否影响遗传结构变化的平行性假说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雷富民正在主持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以及领域前沿项目等。他还在积极推进全球鸟类基因组重大研究(B10K)计划,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深入了解鸟类基因的秘密,进一步揭示鸟类的进化历程和生存机制。雷富民的研究成果丰硕,他发表超过300篇学术论文和专著,其中包含160篇被SCI收录的文章。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知识和见解,还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资源。
作为杰出的鸟类学家,雷富民的研究成果、鸟类保护事业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外鸟类学的发展,同时,他还积极推进鸟类科普工作,由他参与编写的《中国鸟类特有种》《中国鸟类鸣声》等书籍,图文并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他的事迹与贡献,为鸟类学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树立了榜样,也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校友简介

雷富民,1987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1990年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鸟类学研究组组长,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美国鸟类学会荣誉会员、国际鸟类学家联盟委员会主席,先后获多项人才称号,发表论文、论著300篇(部),其中Science, Lancet,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Molecular Ecology,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Biogeography等SCI源刊论文1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