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艳曾说:“成功的教育意味着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出学生之潜能,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不管身为老师还是学生,一切只要竭尽自己的努力,无需叹息虚度的光阴,后悔自己的无为!”她最忌讳培养“有知识没文化”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言行是教育学生最有力的实践,希望用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努力钻研的科学精神带动和感染学生。她秉持着这样的治学与育人理念,并据此不断实践。
在教育生涯中,王红艳始终践行陕西师范大学秉承的“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精神,她在一方讲台下绽放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采。黑色短裙的暗花随着光线摇曳,同色系的小礼服端庄大方。项链的白色吊坠安静地卧在胸前,银色的叶形耳坠和温润的玉镯则在主人举手投足间轻轻晃动。长筒靴是流行的棕色,配上染成栗色的短发,干练而优雅。精致的妆容,配上黑框眼镜,尽显知性魅力。那挂在脸上的笑容,让人不由得就想亲近。“穿得有范儿、性格开朗、极具亲和力。”这几乎是每个人见到王红艳的第一印象。“您竟然是博导!”有学生这样惊呼。王红艳以她的专注,坚守在科研一线。她的科学家之路看上去一路鲜花,犹如她靓丽的妆容,全是美好,光鲜靓丽的外表背后,是她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自己致力的科研领域花费1万个小时以上的付出。
王红艳以敏锐的科研视角选取了出生缺陷遗传学机制作为主攻方向。她以我国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和神经管畸形(NTD)这两类重大出生缺陷为研究对象,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丰富和开拓了出生缺陷遗传病因研究的思路和视野,为出生缺陷防控关口前移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迄今已在N Engl J Med,Circulation,Eur Heart J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妇幼健康自然科学一等奖;个人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五洲女子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感谢男性,因为你们,让我们女性有机会获这个奖。有人说:‘一个对某学科有所了解的人至少需要在该领域花费1万个小时以上。’勤奋是我这类没有科研天分的人步入科学殿堂的阶梯。生活是充满美的,女性是美丽的,希望男同胞多发现女性的美。”在众多媒体和领导出席的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王红艳没有例行地感谢领导、感谢同事、感谢家人,她用简短的箴言和俏皮话结束了自己的感谢,让大家在记住“1万个小时”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位幽默的科学家。
在学生心中,王红艳是他们心中的好导师:“勤恳治学,言传身教”“谆谆如母语,殷殷似友亲”“气定神闲,胸中有万千丘壑”。身兼数职的王红艳除了科研压力,还有繁琐的行政事务和众多的会议,事事处理妥帖需要极大的精力,而她则是以十二分的勤勉以身作则。如果用四个字形容王红艳,那用“雷厉风行”再贴切不过。她身先垂范鞭策着学生们勤勉为学,执教十二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Wanglab走出了许许多多勤奋而严谨的科研人。师者,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王红艳深记西部红烛精神,不忘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以自身言行将教师的天职阐释得淋漓尽致,她一路引导学生做科研,教学生为人处事,使他们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作为陕西师范大学校友,王红艳心系母校,时刻关注母校和学院的发展,积极促进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2011年,她个人捐资设立“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奖学金,并多次回母校为师生做学术报告,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推动复旦大学与我校的学术交流,帮助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红艳在长期的科研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她的工作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同时非常注重从交叉学科汲取养分,拓展科研思路。多年深耕不仅使她自己始终走在领域前沿,也为我国出生缺陷领域培养了一支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研究队伍,已有多名研究生成为临床和科研一线骨干,成长为副研究员或研究员,并且薪火相传,也成为相关领域的小有成就的研究生导师。在医学的海洋探索,她为生命的律动寻找支点;在未知世界的沃野耕耘,她开拓创新屡获硕果;以理论探索的坚定与执着,她在人生的天地间绽放绚烂的青春芳华;在生命科学的百花园里,王红艳是最灿烂的一朵。
校友简介

王红艳,我校生物系1985级本科生校友、1993级硕士生校友,现任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先后获得多项人才称号。主要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等重大出生缺陷的遗传性病因和致病的分子机制。曾主持国家973计划、重大研发计划、基金委原创、重点、参与创新群体等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妇幼健康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个人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药明康德杰出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等荣誉。